孙贤坤
“宰相之杰”是古往今来对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评价最高的经典之语,作此评价的是明朝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李贽。
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个褒贬不一、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。他荣登首辅时,主幼国危。后理政十年,厉行改革,拯朱明王朝将覆之倾,使万历时期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代,可谓功高盖世。但由于他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、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,死后不到半年,就遭人诬毁,家产尽抄,爵位皆夺,以致“经万历朝无敢白居正者也”。
网络配图
李贽和张居正虽是同时代人,但他们既非同乡同学,又未同朝共事,没有任何个人恩怨。而且他们地位悬殊,一个是高居庙堂、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;一个则是弃官为民、寓居他乡、处江湖之远的布衣学者。既然如此,李贽为何要冒风险对张居正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?
相同的文化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共鸣。张居正虽然从小受的是儒学教育,但他在许多文集中提出“法制无常”、“法无古今”、“随时制宜”、“天下之事,极则必变,变则反始”、“其变不可胜穷”等,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儒学伦理的叛逆者。特别是他在理政十年期间,针对晚明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,更能看出他是一个求新、求变,不愿循规蹈矩、墨守成规的改革家。李贽从小受其家族信仰——伊斯兰教的影响,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文化。加之他出身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福建,受自由观较强的地域文化感染很深,形成了“不唯书,不唯上,不唯权威”的性格,不盲从教条,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。特别是他在所著的《战国论》中,提出了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,统治局面与政治措施也一定要相应改变的观点,更是反映了他要求变革社会的进步历史观。